只可以查询一周前的信息
近年来,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信息化不断提高,直接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695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三),比上年增长9%,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29.4%,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53.4%。
当前,我市已进入服务业比重迅速提升的时期。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越来越充满现代化气息,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正在成为提升中心城区“两度两力”的强大动力,成为我市实现转型跨越、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撑。
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246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695亿元,增加值占比从2007年起连续6年超过一产增加值占比。
服务业集聚化发展态势初显。各县市区产业定位日趋明晰。卧龙区以商贸服务业为重点,形成以光彩大世界、多来福家居购物广场、玉雕大世界、电脑科技市场、新华城市广场、滨河西路餐饮娱乐业、银海钢材物流中心等为核心的7大商业圈;宛城区形成了药都中药材集散中心、南阳食品商贸城、明珠鞋城、溧河物流园等专业市场;高新区以科技创业大厦为平台,积极引进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致力发展科技服务、中介服务、融资担保与咨询、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镇平县借助玉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平台,拉长玉文化产业链条,全力打造中国的“玉雕之乡”;西峡县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业;社旗县以实现产城融合为路径,传承发展商埠文化产业。
服务业成为居民就业的重要渠道。2011年,服务业从业人员158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3%,服务业成为吸纳城乡居民就业的重要渠道,而且对进一步促进就业有巨大潜力。
服务业对地方财政贡献越来越大。2012年,服务业实现地税收入49.5亿元,占全市地税总收入的65%;实现国税收入31.4亿元,占全市国税总收入的29.8%。其中,地税收入主要来源于房地产业,占全部地方税收的三分之一,占服务业地方税收的二分之一;国税收入“三产”部分主要来源是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国税收入13.9亿元,占“三产”国税收入的44%,金融业实现国税收入1.6亿元,占“三产”国税收入的5%。
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正在逐步形成门类较为齐全、体制较为灵活的发展格局。2011年,信息、金融、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53.4%。现代服务业含量较高的信息、物流、旅游、金融、商业等行业得到较快发展。
物流是流量经济向一个城市集聚的原动力。目前,这一新兴产业已在我市强势崛起。
2012年,全市现代物流业实现货运量2亿吨,货物周转量552亿吨公里,主要项目有龙升物流中心、溧河物流园、美的工业物流园、汇融物流园、中商农产品批发市场等。
文化旅游业立足我市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得到迅速发展并做大做强。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2亿元,主要来自玉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29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2亿元。文化旅游呈现融合发展态势,主要有镇平玉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赊店商埠文化产业园区、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张仲景医药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等发展载体。
金融服务覆盖生产消费领域和生活消费领域,其发展不仅带来本行业的增加值和就业,更重要的是对工业和其他服务业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已有16家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一级分行,南阳村镇银行实现县市区网点全覆盖。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104.6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13.33亿元,共有上市公司5家。2012年,金融业增加值实现46.1亿元,占“三产”增加值的6.6%。
商贸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和质量得到改善,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12年,全市商贸服务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6亿元,主要形成了陶瓷市场、光彩大世界、南阳钢材交易市场、新野蔬菜批发市场、西峡双龙镇香菇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