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以查询一周前的信息
编者按:
自2010年9月全市开展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工作以来,全市72名年富力强的市直党员干部奔赴到矛盾突出、经济落后、组织薄弱的村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
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选派办、驻村第一书记、派驻村党组织书记、派驻单位多方联动,共同探索出“1+1”培养、“1+1”帮带、“1+1”共建、“1+1”扶持、“1+1”考核的五个“1+1”驻村任职工作模式,使市直驻村第一书记严格按照“第一年打好基础开好局,第二年全面提升上台阶,第三年巩固提高大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努力改变派驻村的整体面貌,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农村工作机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驻村任职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即日起,本报将陆续刊发我市驻村第一书记的典型事迹,请读者予以关注。
这些天,每到傍晚,确山县三里河乡八里岔村的村民蔡大姐都会和姐妹们相约到新建的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大院里跳广场舞。村民说:“过去我们吃过晚饭要么打牌、要么看电视,自从上面派下来的驻村第一书记操心建好这个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以后,大家饭后都会出来打羽毛球、跳广场舞,跟城里人的生活一样了,真的很感谢她。”蔡大姐口中的“她”就是市纪委派驻确山县三里河乡八里岔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李海燕。
自2010年9月全市开展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工作以来,全市72名年富力强的市直党员干部背负行囊,奔赴到矛盾突出、经济落后、组织薄弱的村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
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选派办、驻村第一书记、派驻村党组织书记、派驻单位多方联动,共同探索出“1+1”培养、“1+1”帮带、“1+1”共建、“1+1”扶持、“1+1”考核的五个“1+1”驻村任职工作模式,使市直驻村第一书记严格按照“第一年打好基础开好局,第二年全面提升上台阶,第三年巩固提高大发展”的总体要求,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努力改变派驻村的整体面貌,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农村工作机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驻村任职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强筋壮骨筑牢基础,基层组织增添新活力
市选派办在驻村第一书记与派驻村党支部书记中实行“1+1”培养模式,引导他们能力同提高、思想相融通,在开展教育培训、外出考察、观摩评比等学习活动时,要求驻村第一书记与派驻村党组织书记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培训,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两年来,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驻村第一书记和派驻村党支部书记赴山东潍坊学习考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开阔驻村第一书记和派驻村党组织书记的眼界。通过推行“1+1”培养模式,派驻村党员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年龄和文化结构显著优化,“双强”党支部书记、“双强”党员和村干部不断涌现。
两年来,全市72个派驻村共发展党员388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村“两委”后备干部640人,培养“双强”村党组织书记82名,“双强”党员376名,“双强”村干部282人,不少派驻村由“后进村”一跃成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先进集体”。
广开门路增产增收,农村经济实现新发展
派出单位社会资源丰富,驻村第一书记对村情民意了解深入,市选派办充分发挥二者优势,积极推进“1+1”帮带模式,帮助派驻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例如,市委农办及其派驻确山县双河镇大徐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贾守峰发挥单位和个人两方面优势,为派驻村争取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资金55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14万元,清理坑塘15座、河道1条,新建溢流坝1座,新打机井5眼,硬化坡沟242米,新建桥涵62座,硬化道路2.5公里,修建泥结碎石路0.95公里,埋设排水管3.1公里,挖沟7公里,农业生产旱涝不愁。新社区内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户户通排水管道,2012年新建住房500多间。
驻村第一书记能够结合当地实际,长远规划,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有效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有力促进了派驻村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市商务局派驻新蔡县黄楼镇鲁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崔雪林利用招商引资平台促成莹坤薯业、天龙禽业落户该村。目前,莹坤薯业依法有序流转土地1500亩,涉及农户243户,村民土地租赁及务工收入高达32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提高1300元,示范带动了周边群众1800多户种红薯。天龙禽业养鸭基地一期6000平方米鸭棚建设已完成,年出栏商品鸭20万只,年利润百万元,带动农户70户。市安监局派驻驿城区胡庙乡叶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殷建军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流转土地近300亩。吸引天驿生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中药材示范基地,项目一期投入800万元,促进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2000元;以村招商引资企业恒乐康食用菌种植园区为引领,加大食用菌的种植发展力度,去年新建大棚50座,安排群众60人在园区就业;鼓励引导农民出资300万元注册创建了“驻马店市驿城区农丰瓜果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出资500万元创建了“驻马店市驿城区天祥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比例在50%以上。
突出服务拓宽领域,社会管理开创新格局
通过积极引导选派单位与派驻村开展党建共建、文明共建、发展共建、平安共建的“1+1”共建模式,实现区域联动、资源共享、统筹发展。驻村第一书记作为“1+1”共建模式的枢纽,在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方面也是各尽所能。有的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有的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有的建立农村行政服务中心,有的积极落实惠民政策,有的规范党员干部行为,还有的加大群众监督力度,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例如,新蔡县张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史留杰协调村投资6万元改善了留守儿童学校,投资5.5万元建立了县首家留守老人服务站,社会服务职能得到明显加强。建立扶贫帮困机制,加大对困难党员、五保户、留守儿童的帮扶力度,累计帮扶金额3万多元。市妇联派驻驿城区香山街道办事处前张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宏驻村后加强综合治理投入,投资5万元在村委建立了大型电子屏监控室,在本村主要路段、重点区域安装摄像头9个,形成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做好了矛盾排查和化解工作,通过解决家庭困难,息诉罢访1起长期告状户。
两年来,驻村第一书记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4800多起,安装摄像头1000多个,派驻村群众安全感得到大幅提升。
尽心竭力扶危济困,党群关系取得新进步
驻村第一书记、选派单位班子成员、党员干部同派驻村困难党员群众纷纷结成“1+1”的帮扶对子,每年开展扶持活动,每逢重大节庆日,集中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各选派单位和驻村第一书记根据扶持对象的不同情况,认真疏理、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计划和扶持措施。有的驻村第一书记积极探索建立帮扶贫困群体的长效机制,做好优抚、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救助和保障工作,发动派出单位实行“一帮一”制度,积极筹措资金,有的发动社会募捐,有的自己垫工资,慰问派驻村五保户、困难户、孤寡老人、弱势群体,把党的关怀送到农民群众中去。有的第一书记带病坚持工作,与群众打成一片,扎实工作,无怨无悔,事事为百姓着想,尽自己所能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树立了良好形象。西平县杜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蒋铮时常关爱困难群众,组织党员干部为杜杨村发生车祸的群众进行捐款,并带头捐出1000元,共募集资金25000多元,解决了受伤群众的燃眉之急。为杜杨村两名残疾村民争取轮椅两辆,并将他们纳入市残联帮扶计划。2013年春节前,在派驻单位市委政法委的支持下,为20户特困户送去了价值16000多元的米、面、油、棉衣、棉被等慰问品。
突出民意主导作用,驻村工作迈上新台阶
为切实增强驻村任职工作实效,市选派办将派驻单位和驻村第一书记共同纳入考核范围,实行“1+1”考核模式,驻村第一书记履行职责、完成目标任务的实绩纳入派驻单位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内容,把驻村任职工作成效作为派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驻村第一书记三年完不成目标任务的,派驻单位不得评先评优,派驻村面貌不改变,单位不脱钩。同时,为提高考核工作的真实性、可靠性,坚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驻村任职工作的检验标准,突出民意的主导作用,在全省率先开展驻村任职工作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对于驻村第一书记满意度低于80分的,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当年年度不得评优评先;满意度为60分以上70分以下的,年度考核定为基本称职等次,并实行组织谈话;低于60分的,当年年度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等次,实行停职反省。2012年度,驻村任职工作群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干部群众对驻村任职工作整体满意度达98.6%。
两年来,驻村第一书记用作风让群众见诚意、用行动让群众得实惠,真正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在对驻村任职工作进行走访时发现,有的群众提起驻村第一书记的事迹就感动得直流泪,许多群众都强烈要求驻村第一书记期满后能 继续留下来,没有派驻村第一书记的村强烈要求市委多派优秀的干部驻村。恰逢中央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践证明,我市开展的驻村任职工作正是践行党的宗旨,让群众满意、拥护的惠民工程,正是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