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以查询一周前的信息
■文/"王会锋 郇进元 肖丹丹 图/见习记者"焦海洋
宽阔整洁的道路纵横交错,商业门面经营红火,迎宾广场绿树苍翠,充满欧美风情的社区楼房鳞次栉比,商业街车辆来来往往,人流熙熙攘攘,居民悠然自得……源汇区大刘镇先后筹资数亿元倾力打造的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美丽商城令人心旷神怡。
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发展,大刘镇党委、镇政府按照“农民进社区、产业进园区、投资多元化、土地集约化、环境生态化”的建设思路,通过走“城乡统筹、镇村融合、产城互动、宜商宜居、特色发展”的发展道路,靠优先发展产业实现强镇富民,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探索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
六大市场带动打造活力四射的商贸强镇
大刘中心镇区新修建了迎宾、新时代、鹿洋等3个镇区休闲文化广场和5个村级娱乐健身广场,中心社区已建成住房1500套,社区内学校、超市、卫生室、敬老院、幼儿园等配套设施齐全,镇区人口也由区划前的不足6800人发展到现在的1.6万人。然而,在入住之初,群众的热情并不高。
“住村里生活成本低,粮食自产,院子里种的菜基本够吃,做饭可烧地火,而住进社区后要买菜、买面,水、电、气费用增加,再加上物业费,一个三口之家每月至少需要500元的开销,对于没有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民来说生活成本有点让人吃不消。”村民刘志明给走访干部算了一笔细账。
面对这些问题,大刘镇党委、镇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最终达成共识: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富民产业,让农民腰包鼓起来,才能真正让他们享受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好处。
“无商不活,无商不兴,要走产业发展道路,我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镇党委书记李启龙首先把产业定位在了大力发展商贸业上。大刘镇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商贸集散地。整合提升全镇商贸业资源,做大做强商贸业,是大刘镇党委、镇政府打出的第一张产业支撑牌。
由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珠海规划设计院设计的“四纵四横两环两轴四分区”的镇区社区、园区三位一体、资源共享的高标准规划迅速出炉,建设商住两用门面房3000套,将原有分散的门店和摊点规行划市,建设了家具、服饰、建材、餐饮、小商品、家电等六大专业市场,高标准规划建设镇区商业路段,绿化、亮化工程同步跟进,一座商贸新城雏形初现。
“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地域优势、投资环境及镇里发展商贸业的决心,我抢先开了广东品牌沙发专营店。”家具市场商户陈海发谈起生意经,满脸自豪。他 在市区经营两家家具店,得知老家建了商贸市场,他又率先投资经营了1100平方米的广东品牌沙发店。如今,在他的带动下,经营高档家具的商户就达30余家。由于市场定位合理,高中低端产品齐全,还吸引了舞钢、漯河市区的消费者前来选购。
“我正在筹备成立精品家具公司,负责对协会商户统一服务管理、统一货源采购调配,经营的家具档次将会更高,而价格则会更低。同时,到年底还将通过合作关系,引进‘一统’等10个家具知名品牌入驻。”大刘镇家具协会会长陈海发兴奋地说。
为推动商贸业持续繁荣,大刘镇成立了商会,各专业市场成立了行业协会。
他们采取“商会带协会,协会带商户”的模式,引导商户进入专业市场经营,并统一提供货源、销售、物流等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商会、协会联络广泛的平台优势,积极引进知名品牌入驻,不断增强市场活力。目前,通过实施针对性的市场、街区招商政策,初步形成了高档家具、精品服饰和名优小吃等特色商业街区,六大专业市场入驻商户1300余家,带动9000余人从事销售、运输、包装、安装等工作。
高效农业推动发展特色农业园区经济
“种地和致富不是矛盾,关键是看种什么,怎么种。只要我们引导得好,种地不但能使农民快速致富,还能快速增强镇域经济实力。”李启龙说。
大刘镇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为主线,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业,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引导土地向种植养殖大户集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园区。大刘村2400亩土地,通过土地流转,在1800余亩土地上建立烟叶、晚秋黄梨、花卉等种植园区,不但使一批农民靠发展规模农业 走上了致富路,还把近2000名村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既拿土地租金又能自主创业或挣工资的“双收入群体”。
烟叶种植大户陈中财靠土地流转经营了130亩土地,发展麦烟、麦红薯套种,年纯收入达30余万元。同时,他还雇用30余名村民打工。杜庄村村民王翠兰家里土地流转了出去,50多岁的她便来到陈中财的烟叶种植园打工,一季烟叶下来,5个月至少可挣6000余元。
“没想到人到老年,能住进干净整洁的小区,还能有固定的收入。我也算实现了今生过上城里人生活的梦想了!”村民陈彦平激动地说。年近六十的他把自家的土地租给了种植大户,和老伴一起在中心社区承担起了卫生保洁、花草修剪等服务工作,每月能拿2000多元的工资。村民陈山岭则更有经济头脑,家里4亩多地流转出去后,在商业街开了一家超市,当起了老板,女儿陈哲也不甘示弱,利用自己的特长办起了拉丁舞培训学校,勤劳的一家人家业不断增大,购置的商住房就达2000余平方米。
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深入开展,全镇流转土地近2万亩,占全镇耕地的43%,7000余名农民失地不失业,靠打工挣工资。先后培育出千亩烟叶示范方、晚秋黄梨种植基地、有机蔬菜大棚基地,初步形成了大刘、西刘、大陈、小曹等村的烟叶种植,皇玉、蔡庄等村的有机蔬菜大棚种植,小曹村花卉种植、杜庄食用菌种植、东王村养殖、南王村和师庄村晚秋黄梨种植等特色产业村,形成了“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项目建设拉动做大育强加工业
“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是增强发展后劲、提升镇域经济实力最有效的途径。
作为远郊镇,更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实施针对性强的项目拉动工程,不断推动产业提档升级。”谈起工业强镇战略,李启龙如是说。 大刘镇把培植税源、带动就业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中心,重点招引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入驻,在壮大全镇加工业产业集群的同时,促进丰富的劳动力群体就地就业。
按照全区统一部署,党委书记李启龙和镇长丁尚杰严格落实“二分之一工作法”,分赴广州、深圳、北京、武汉等地拜访企业,对接项目。各村“两委”干部也积极行动起来,走村串户广泛捕捉招商信息,积极提供招商线索。占地60亩、投资超亿元的瑞美真发制品生产项目就是一位村干部提供的信息,李启龙对接成功的。如今该项目已顺利签约,正在紧张的建设中。
借助镇里的扶持政策,村民曹梅花投资1000余万元办起了胖华制衣厂,由于服装款式新颖,价格低廉,产品供不应求,远销至哈尔滨、青岛、北京等大城市,不但每年有100余万元的利润,还吸纳70余名村民就业。
截至目前,全镇新引进瑞美真发制品生产、农资农贸市场建设、中心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世纪华联超市、大爱养殖、尚安佳智能温棚6个项目,总投资近5亿元。上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其中工业投资2500万元;实现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
大刘工业园区逐步形成了食品加工、发制品加工、制衣等生产加工企业群,成为拉动镇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大刘镇开始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生事业。
该镇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修建了3个镇区休闲文化广场和5个村级娱乐健身广场,新建了全镇便民服务中心及23个便民服务代理站,新建了一座可供2.2万人安全饮水的集中供水站,升级改造漯舞路2.7公里,镇区街道全部实现硬化、绿化、亮化,建成了大刘镇中小学校、幼儿园、卫生院、敬老院、文化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镇区功能进一步完善。
如今,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伴着初秋的习习凉风,镇区各休闲广场上便早早响起了悦耳的音乐声,时尚的新型农民如同市民一样,幸福快乐地在广场上翩翩起舞。
“我们将紧紧围绕全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紧密结合镇区产业发展实际,全面推进以建设全市区域性商贸物流镇、农民就业创业致富镇、漯西交通枢纽镇、特色生态宜居镇、‘三化’协调发展示范镇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让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新成果。”说起下一步的发展,李启龙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