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县桐寨铺镇周庄村农民正在给玉米地浇水本报记者张喜文摄
今年6月以来,南阳市降雨十分有限,天气干旱严重,特别是7月中旬至今,全市无大范围明显性有效降水,且气温居高不下,一些地方旱情偏重,农业生产受到威胁和考验。据市农业局统计,至8月22日,全市1593万亩秋作物中,约有400万亩受旱,部分水源缺乏的地方特别是岗丘山区旱情较重。
面对多年来罕见的旱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部署抗旱工作,市委书记穆为民、市长程志明等市领导深入抗旱一线检查督导。全市各地各部门紧急行动,抢抓先机,把握主动,一场抗旱保秋的战斗全面打响……
8月22日,本报采访组奔赴社旗、唐河、方城等地踏访,走进田间地头,寻策问计,对旱情及抗旱形势进行全方位调查。
现场直击——
旱情发展迅猛
旱象程度不同
在方城县券桥乡十二里河村,记者看到大部分地块玉米叶子仍呈翠绿色,但从根部看已出现了黄叶。该村村民景春华告诉记者,近几天,这些玉米地干旱,如能及时浇一茬水或下场透雨,收成估计不会太差。景春华说:“明天要是再不下雨,我就要架管子浇水。”
一些地方尽管旱情较重,但绝收的地块并不太多。位于东大岗腹地的社旗县朱集镇,全镇72个坑塘48个拦河坝全部干枯,地里的600多眼井有400多眼在烟水配套项目区内。全镇的10万亩土地,除1.7万亩烟叶基本不受旱情影响外,6万多亩玉米有4万多亩严重受旱。剥开玉米棒苞叶,只见籽粒虽不饱满,但玉米棒已成形。该镇高吕庄村村民吕克明说:“我们这里旱得很,但确实没有水源,只能靠天吃饭。”
因为所种玉米不具备水浇条件,眼瞅着玉米长势一天不如一天,唐河县张店镇吴宅村农民张长景索性收割了玉米秸秆,运往牛园村的剧五养牛场。腾出土地,种上了白菜。全镇像他家这样的农户还有很多。
在具备灌溉条件的地方,旱情被有效控制。在鸭灌区,记者看到大面积的玉米、花生等秋作物黑绿油亮,偶然可见地头蓄着水的坑塘,未见明显旱情。唐河县桐寨铺镇的高标准粮田示范区里,周庄村农民王同江告诉记者,他的玉米已经浇了两次水,现在正进行第三次灌溉,“有这三茬水,我这玉米亩产一千三四百斤没有一点问题。”记者看到,示范区里的支渠、斗渠里都源源不断地淌着水,大片玉米长势良好。唐河县鸭灌局局长谢殿伟告诉记者,原本设计八九个流量的干渠,现在的供水量达到15个流量,确保灌区用水需求,做到开足水量、加大流量,应浇尽浇。7月底以来,灌区的每段骨干渠道都明确专人负责,支渠、斗渠由基层干部分包,邻里互助,人人动手,确保不留灌溉死角,为示范区的高产创建做好服务。
从总体上看,目前的干旱状况呈现三种类型:一是在鸭灌区等具备水利灌溉条件的地方,因随时随地可以灌溉,干旱对秋作物生长影响不大;二是在土壤比较肥沃、机井配套较好的地方,只要对秋作物浇灌一至两遍水,旱情相对较轻;三是在不具备水利灌溉条件、一味靠天等雨的地方,干旱非常严重,但绝收的秋作物面积有限。
积极应对——
全市紧急动员
掀起抗旱高潮
旱情就是命令。针对旱情发展,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把抗旱减灾作为阶段性的中心工作,一切服从于抗旱,一切服务于抗旱。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旱情会商专题会、抗旱减灾电视电话会等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连续下发抗旱紧急通知。市领导分别深入唐河、新野、方城等地现场指导抗旱减灾工作。
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市委、市政府拨出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抗旱减灾工作。唐河、社旗、新野等县市区也都拿出专项资金支持抗旱机具补贴、井电配套等。市政府派出13个抗旱帮扶督导组,常驻分包县市区巡回各地帮扶督导检查,推进抗旱浇灌工作。
科学调度,全力浇灌。充分发挥各类水利设施的作用,鸭河口、赵湾等大中型灌溉工程及时开闸放水引丹灌区于8月19日9时开始引水50个流量灌溉。组织力量对能够利用的库、渠、井、站进行完善疏通。对于灌溉条件较差的地方采取临时性工程措施千方百计挖掘新水源扩大灌溉面积。岗丘地区利用坑、塘、堰、坝、窖等“五小”工程进行灌溉。截至目前,全市各类水利工程累计供水2.2亿立方米检修维护(洗井、淘井)机井1315眼。
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农业、水利、财政、气象、石油、电力等有关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全力服务抗旱减灾。水利部门组织全市13支县级抗旱服务队投入抗旱应急服务,出动服务队533次,已累计解决2万多人次饮水困难,浇灌面积26.33万亩,维修抗旱设备6168台。农业部门在做好土壤墒情监测的同时,开展“千人包千村”行动,组织1252名技术人员分包全市所有的村组农户,指导群众开展抗灾管理。气象部门实施精细化服务,在全市启动312个自动雨量监测点、101个多要素监测点,建立气象信息化平台,提供有效气象信息,为抗旱提供决策参考。适时开展人工增雨工作,极大地缓解了旱情。市农业局、气象局还对全市所有种粮大户免费提供气象信息等。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传递旱情及抗旱动态。
众志成城,无坚不摧。截至目前,全市抗旱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灾情处于可控范围。据8月21日统计,全市最高日出动抗旱人力6.885万人,动用提水设备2.555万台套、运水车辆500辆,动用机电井1.518万眼、泵站18处,投入资金3541.5万元,用电990万千瓦时、用油1500吨,已累计灌溉281.37万亩次,努力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重灾地区少减产,轻灾地区不减产,无灾地区多增产,力争秋季农业生产取得较好收成,秋粮总产稳定在50亿斤左右。
诸多启示——
加强水利建设
扩大规模种植
虽然在抗旱减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带来了诸多启示。
其一,必须强化抗旱意识。旱魃这个幽灵一直在神州大地徘徊。多年来,南阳风调雨顺,很多人抗旱意识日益淡泊。直接表现在,绝大多数耕地在整地时没有农渠和斗渠,更不在耕地内打畦。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大旱,即便有水源,也没法往地里浇水。因此,要加强耕作机械的更新添置,引导农民在耕地内建设农渠、斗渠,起垄打畦,农机部门要供给起垄打畦机械,并把这些机械纳入农机补贴范畴。
其二,必须加强水利建设。目前,全市部分水利灌溉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大中型灌区大多配套率低,长期带“病”运行,工程效益衰减严重,远未达到设计灌溉面积;一批水库正在除险加固,空库运行,不能蓄水灌溉;井电不配套、灌溉成本高;山区岗丘区灌溉水源工程匮乏。这些状况的存在,面临当今大旱,很多地方束手无策。要尽快争取项目资金,加强水利工程和水利设施建设。
其三,必须扩大规模种植。实践证明,在规模种植下,种植大户的农业生产积极性较高,对土地的投入将会加大,他们不仅要科学种田,还将千方百计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的抗旱抗涝能力。各级政府要鼓励土地适度规模流转,鼓励种植大户对土地基础设施的投入,让土地发挥更大效益。
我们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市上下的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战胜旱魃,把灾害降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