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货我要找车免费发布
物流验证

车辆验证

企业验证

驾照验证

违章查询

只可以查询一周前的信息

新闻中心

记者 周鹤琦 杨三川

我市卫生计生系统在过去的5年中,致力于转变服务观念,提高医疗技术,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全市医疗卫生工作取得突出成就,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全覆盖。二级及以上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不但能够满足全市人民的健康医疗需要,而且在三级医院就诊患者中,有40%的患者来自周边地区。2015年,临颍县王孟乡卫生院、舞阳县吴城镇卫生院被国家卫计委命名为“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我市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受惠于国家对医疗卫生计生工作的支持,“十二五”时期,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卫生计生工作,无论是资金投入力度还是建设项目,都是历史上最大、最多的时期。5年中,全市共投入资金16.4亿元,建设病房楼、门诊楼等服务设施总面积66.2万平方米,各医疗卫生机构通过不同形式的合资合作,争取项目资金,引进大量的先进诊疗设备,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截至2015年年底, 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1821个,开放床位12633张。三级医院的病人有40%左右来自周边市,豫中南医疗服务中心地位初显,形成了以三级综合医院为龙头、二级和专科医院为支撑、民营医院为补充的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基本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城区,已建成1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各县区建立健全了“三院一所两中心”(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120指挥中心),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同时,临颍县、舞阳县的6家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行,使得农民就医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参合率由63%提高到99%,筹资水平从150元提高至470元,住院报销封顶线由6万元提高至20万元。“十二五”期间,我市共补偿参合农民27亿多元,极大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减少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数。

在辉煌的业绩背后,是一支政治可靠、专业素质过硬的医疗卫生计生服务队伍。目前,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达到2万多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超过1000人。我市实施的“基层卫生人才培养‘362’行动计划”,培养、培训基层医务人员3800多人次。全市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队伍的数量从2013年的2429人增加到2015年的2953人,增长了21.57%;执业(助理)医师人数从1006人增加到1220人,增幅达21.27%;注册护士人数从517人增加到555人,增幅达8%。基层卫生人员在专业类别、学科分布、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地区分布等方面不断改善,更趋合理。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保证了我市从农村到城市、从头疼脑热到重大手术的各级、各类患者都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在医疗服务水平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全市计划生育服务能力也持续提升。低生育水平稳定适度保持,出生人口性别比稳中有降,流动人口管理率不断提高,“单独二孩”政策依法实施,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意识逐步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呈良好发展态势。

谈到我市卫生计生工作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市卫计委党组书记、主任吴书清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就是围绕服务民生、健康漯河这篇大文章,健全并巩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实现全覆盖,保持与我省省情相适应的适度生育水平。具体来说就是实施“11239工程”,即落实一个方针、围绕一个核心、深化两项改革、坚持三个重点、推进九大建设。一个方针是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一个核心是以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为核心;两大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三个重点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九大建设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机制建设、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特色医院和重点专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党的建设和行风建设。通过上述措施,到2020年,将我市建成“人口均衡发展的先行区”,进一步巩固“豫中南区域性医疗中心”地位。